新生儿泪囊炎(作者郭智一)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11-04    【字体:

新生儿泪囊炎概述

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郭智一

自胎儿56周起,泪道系统逐渐开始分段发育;首先,基于外胚层组织之实心上皮细胞柱中心的细胞变性崩解,从而形成泪道管腔。该管腔首先出现在下泪小管中段,以后依次形成上泪小管、泪囊、鼻泪管。至胚胎三个月时,整个泪道除上、下泪点和鼻泪管下口三处端口外,已基本成形。胚胎67个月时上下眼睑分离致上、下泪点开放,但鼻泪管下口处管腔至出生前不久才得以成形,正常情况下大部分新生儿出生时泪道已经通畅。但由于泪道发育为节段式过程,造成了泪道各段形态各异、粗细不均,并残留许多瓣膜以阻碍泪道通畅,乃至到出生时还有30%的新生儿仍存在解剖性鼻泪管阻塞,但真正出现症状并到医院就诊者仅有6%。临床上称此病为:先天性泪道阻塞。

  

由于管道阻塞让持续分泌的眼泪不能按正常途径流入鼻腔,湿润鼻粘膜而引起鼻腔干燥。另方面泪液充满泪囊并不断外溢,久之滞留在泪囊中的泪液产生细菌并不断繁殖,泪囊呈现炎症故又称:“新生儿泪囊炎”或“先天性泪囊炎”,此时表现为外溢的泪液中含有黄色或淡黄色粘性、脓性分泌物(俗称“眼屎”),这些带有细菌的异常分泌物长期侵蚀婴儿稚嫩的颜面可引起其颜面皮肤潮红溃烂,进一步加重局部感染,增加患儿痛苦。

 

根据发病年龄、症状和体征,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临床上也不乏被误诊为倒睫、结膜炎或上火和热症等的病例。

 本病一经确诊,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对于绝大多数小于6个月病情呈慢性进展的患儿,多提倡保守治疗。理由是:出生后6个月内,患儿的鼻泪管仍在继续发育,具体变化为:鼻泪管实心细胞块中央的上皮细胞继续发生退变萎缩形成空腔,随着年龄的增长,鼻泪管的不规则形状也逐渐变得平滑,使管腔扩大,因此,鼻泪管有可能在这段时间内不需手术而自行通畅。另外,小婴儿头部的骨壁较薄,骨缝尚未完全融合,组织稚嫩,如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严重损伤。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医生应首先选取对病人损伤最小的治疗措施,并结合患者的年龄、发育情况、耐受能力及预后综合选择适当的治疗,而不是首先考虑手术。

但由于此期间泪囊内及邻近组织存在感染,需给患眼点广谱抗菌素眼药以控制感染,点眼药同时尚需轻揉患眼泪囊约1分钟,以促进泪囊内异常分泌物排出及抗菌素眼液吸收,点药次数可根据眼部感染情况而定,如眼屎仍多可适当增加点药次数,如眼屎消失可逐渐减少点药次数。但不能停药,需到医院复诊,确定泪道已完全畅通后,方可逐渐减量停药。

另对在生后6个月内,特别是新生儿期因泪道阻塞发展为急性泪囊炎者,必须在全身抗菌素控制感染后,让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泪道加压冲洗或探通

如生后6个月以上经局部抗炎治疗和按摩至少两周以上局部症状仍未见缓解者,此类患儿多存在泪道狭窄和残留瓣膜为多层或较厚等情况,可考虑到有技术操作实力的大医院进行泪道加压冲洗和泪道探通手术治疗,此项操作的最佳时间为生后6个月,最迟不要超出1岁。因为泪囊经长期的泪液扩充可导致泪囊壁松弛,收缩力减弱。治疗年龄过晚,因泪囊扩张,即使泪道疏通后,仍可能导致排泪不畅。另外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致泪道管腔内疤痕不断增生乃至管腔狭窄,最终致管道纤维化而阻塞;可能终身不愈。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年龄越大,病程越长,治疗越困难。

我科20多年内治愈了大量的泪囊炎患儿,为数以万人次的患儿进行过泪道冲洗,对近三千例患儿实施了泪道探通手术,治愈率约98%。并为四十余例难治性病例施行了泪道激光成形术,成功率接近80%

分享到

返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