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知识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11-04    【字体: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知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致盲眼病,病理上是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特征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斜视、弱视,严重者可致盲。目前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早产低体重是ROP的根本原因,但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新生儿期的一些高危因素如:吸氧、酸中毒、贫血、感染、黄疸、高血糖、生长迟缓等有关。

Ⅰ期和Ⅱ期ROP为疾病早期,一般不需立即治疗,需严密观察;而Ⅳ期和Ⅴ期为ROP晚期,治愈成功率比较低,视力损害和致盲发生率均非常高。Ⅲ期为治疗关键期,如发现Ⅲ期病变即开始治疗,疗效比较好,大部分可以避免致盲,患儿预后大为改善。及时发现Ⅲ期病变是早期治疗的关键,而早期诊断ROP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普遍筛查。

我国出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标准:1、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开始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2、出生体重>2000g的新生儿,但病情危重曾接受机械通气或CPAP辅助通气,吸氧时间较长者适当扩大;3、首次检查应在生后46周开始。

 

分享到

返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